冉扰网 > 杂谈 > 正文

​黎锦熙与汉中

2024-06-02 23:52 来源:冉扰网 点击:

黎锦熙与汉中

本文转自:汉中日报

著《方志今议》

1938年5月,黎锦熙在城固倡修地方志,这一意见得到西北联大各院系的赞同与支持,很快便成立城固续修县志委员会。黎锦熙担任城固续修县志委员会总纂,主编《城固县志》。黎锦熙草拟了《城固县志续修工作方案》,经过进一步修改、订正后定名为《方志今议》。其文稿于1938年11月开始在《西北联大校刊》上陆续刊载,1940年7月由商务印书馆单独出版。《方志今议》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从理论上提出“明三术”(续、补、创);“立两标”(地志之历史化,历史之地志化);“广四用”(科学资源、地方年鉴、教学材料、旅行指导);“破四障”(类不关文、文不拘体、叙事不立断限、出版不必全书)的修志原则和方法,开启了现代方志编修的新视野。黎锦熙除主持编写《城固县志》外,参与陕西地区洛川、同官、黄陵、宜川等县志的编纂工作。黎锦熙寓《方志今议》中倡导的指导思想于这些县志篇目的编排及事实的采选之中,使这些地方志皆成为当时“理想之现代方志”,开新型方志之先河,其经验至今为方志工作者借鉴。

为张骞墓碑书写碑文

1938年5月,黎锦熙与西北联大校常委许诵明、李蒸及许寿裳等教授调查汉中著名古迹以后,提出研究张骞、萧何、樊哙、李固墓以及沔县诸葛亮墓民间刻石、褒城石门和汉中其他古代文化遗迹的计划书。其中对张骞墓的发掘和增修,是最重要的计划之一,计划中特别指出发掘这座墓是为“表彰民族英雄汉博望侯张骞”。当时,张骞墓东侧已是“土层扰动,墓道凌乱,陵前石兽,长埋榛莽。若不加以修理,妥为保护,行见先贤名迹,日就陵夷。”为此,经各级政府批准,由国立西北联大历史系考古委员会在教学期间组织师生会同张骞后裔,在城固县西饶家堡,对汉博望侯张骞墓实施发掘和增修工作。主持和参与此次发掘的为西北大学历史系教师何士骥、周国亭,以及张循祖、杨贻等20余名学生。这次发掘,是迄今对张骞墓唯一的一次正式发掘和科学发掘。此次发掘,清理出许多文物,其中汉砖、汉五铢钱、“博望□□”封泥等3件张骞墓文物,至今珍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何士骥在1942年8月的《说文月刊》中,刊登的《修理张骞墓工作报告》,是张骞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能够证明其“真实性”的重要佐证。1939年,西北联大在张骞墓前刻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碑,碑阴刻有许寿裳教授篆意楷书,黎锦熙教授使用新式标点符号书写的小楷《汉书·张骞传》。该碑记现立于张骞墓左侧,现有数处字迹磨灭,已难辨认。1978年3月27日,黎锦熙逝世,享年89岁。遗著有《新著国语文法》《比较文法》《国语运动史纲》《国语新文字论》《中国语法教程》。他生前还主编了《汉语辞典》等辞书。